讓物品成為我們的老師

2024-01-12
      山下英子小姐在「家事斷捨離」一書中,提到一般人家裡的物品大致可分三類:

1.遺忘之物(占50%)

2.執著之物(占30%)

3.需要、合適、喜歡之物(占20%)

      遺忘之物是沒在用也不記得的物品,執著之物則是沒在用卻記得的物品,我環伺著自稱「無印之家」的各個空間,遺忘之物幾乎沒有了,需要、適合之物卻也只有70%,學習整理、練習斷捨離多年的我,為何還有30%的執著之物呢?  

     
       既然是記得的物品,為何不使用?既然不使用,為何丟不掉呢?分析家中的「執著之物」,我歸納出三項屬性:

1.因為當初購得時很有憧憬,所以丟不掉

不鏽鋼大炒鍋帶著「我要好好練習廚藝」

的期許進我家門,

但因為不會控制火候又懶得練習,

最終變成一直記得它但卻每次都略過不用的物品,

並且看到它就衍生愧疚感,

這類物品還真不少。
 

2.因為很難請出家門,所以丟不掉

工作室的綠色小沙發和嬰兒床都屬這類物品,

如此龐然大物當然不可能被遺忘,

明明沒在使用,但只要想到清除它們

必須花好多時間精力,就乾脆拖延不處理,

日子一久,這些大塊頭不但自己是雜物,

還呼朋引伴吸引許多雜物堆在它們身上,

一看到就心生厭煩。
 

3.因為曾經投注過心力,所以丟不掉

學生時期的筆記、論文,

工作時的獎盃獎狀,

懷孕時的媽媽手冊皆屬這類物品,

因為證明著曾經的嘔心瀝血,

因為代表著曾經的豐功偉業,

因為紀錄著曾經的得來不易,

明明知識已經記在頭腦了,

工作也轉職了、小孩也生出來了,

還是留戀過去,捨不得丟,

而且這類物品通常體積也不大,

就更順理成章的被留下來了。


如果這些物品已經在家中佔據太多空間,構成困擾,

那我們就該想想法子來對付它們;

帶有憧憬的物品就訂下計畫去使用它們,

不要讓夢想變成幻想

也許能因此獲得新的技能、發展出新的興趣,

甚至能因此瘦身成功呢!


清除龐然大物沒有想像中的麻煩,

也許身邊親友需要它們,

再不然聯絡二手傢俱公司便宜出清,

他們會火速前來搬運。


至於最後一項因為有其紀念價值,

需要等待適合的時機,

那就不要勉強自己,總會有機會的,

某次整理工作室時,

我就很自然的丟了兩本媽媽手冊,

因此清空了一小格抽屜,

丟了手冊沒什麼感覺,

但想到抽屜空空的就有點開心。


捨棄物品並非失去,

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獲得,

我們認知到自己並不需要它,或是它並不適合我們,

我們因此更認識自己,面對選擇時的決斷力更加提升,

更重要的是,

我們贏回了空間。


體會到了捨棄物品時,我們並沒有失去它,

而是讓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老師之後,

我在整理之路上,更能邁開步伐,

勇敢的感受與接受,物品之於我的連結,

「珍惜物品」並非緊抓不放,

而是在可以陪伴的時候用心對待,

在需要道別的時候坦然離開。


#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

#我的簡約生活